教育家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的好坏,先要看他的行动,其次看他做事的方式方法,最后考察他的本心,通过这三点基本方法,一个人的品质也就基本能看清了。另外再看其它细节,就能一清二楚地了解到这个人的人品值不值得你结交。
视其所以为:孔子提示我们应该“不患人之不己知,患不知人也”,一般人总是抱怨别人不了解自己,却大多不注意知人。不能很好地了解他人,那么是非邪正,君子小人就无从分辨了,可能会亲小人而远君子,这才是我们应该担忧的。认识一个人,先看他的行为如何。《逸周书》说:“以言取人,人饰其言;以行取人,人竭其行。饰言无用,竭行有成。”宰予昼寝,气得孔子直呼:“朽木不可雕也,粪土之墙不可圬也”,这件事情也让孔子改变了识人的方法:“始吾于人也,听其言而信其行;今吾于人也,听其言而观其行。于予与改是。”不能听言信行,还需察言观行。
观其所由:为了达到目的是否行正道,还是不择手段,无所不用其极,所以看一个人做事的方式方法怎样才能了解一个人的人品。我们平常说的“心术”正不正就与此有关,方式方法就是“术”,术也就是心的表现,透过术便能看到心。
察其所安:看他的心安于什么,也就是追求什么。“所安”,言其本心所定止之处也。看一个人,先要看他当下的所作所为。现在所为虽然善,未必就可以遽然定为君子;现在做的不善,也不能就遽然定为小人。人不易知,知人实难。一般说来,“正直君子易知,邪曲小人难知。正直君子光明洞达,心事如青天白日,人所易见。邪曲小人则文诈藏奸,迹似情非,令人难觉。”但现实中又并非如此清晰明白,泾渭分明。
通则观其所礼:一个人发达了,要看他是否还谦虚谨慎、彬彬有礼。如果一副小人得志的模样,恐怕不值得交往。
贵则观其所进:一个人地位高了,要看他推荐什么人,是任人唯亲,还是任人唯贤。他提拔什么样的人,他就是什么样的人。
富则观其所养:一个人有钱了,要看他怎么花钱,给谁花,花在什么地方。人富了以后还能保持节俭,才是品性的体现。
听则观其所行:听完一个人的话,要看他是不是那样去做的。不怕说不到,就怕说了做不到。喜欢说大话、空话的人,不值得信赖。
止则观其所好:通过一个人的爱好,能看出这个人的本质。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,通过爱好也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品味。
习则观其所言:日久见人心。第一次跟一个人见面的时候,他说的话不算什么。相处得久了,再听听他跟你说什么,是不是跟当初一致。
穷则观其所不受:人穷没关系,品性最重要。穷人不占小便宜,这样的人本质好。
贱则观其所不为:人的社会地位有高有低,但人格是平等的。任何时候都能不卑不亢,保持自己的尊严,这样的人令人敬佩。
相关文章